為什麼喜歡比特幣 BTC

一份屬於你自己的資產。

這裡討論透過冷錢包儲備 BTC,而非將 BTC 儲放在交易所 (DEX/CEX) 或透過國外券商購入 BTC ETF 的形式。

去中心化

  • 不像鈔票,沒有人能大量印出/銷毀 BTC。
  • 不像政策,不會被國家政府等人為政策、地緣等因素定義其價值。並不是 BTC/USDT 這種交易兌的價格。
  • 透明/安全,不像是券商衍生金融品的封裝性難以理解,透過鏈上地址可以輕易看出儲備與交易歷史。
  • 金融服務不普及、政策限制性高、匯率浮動大等地區,BTC 成為人民一種金融活動的途徑。

其他作用

  • 銀行危機:在經營銀行角度,必須把用戶存入資產投入國債等市場賺取利潤才得以支付利息,當出現系統性風險、黑天鵝事件,沒有一間銀行能應付擠兌狀況,此時政府無法保證擔保所有用戶 100% 的資產安全。著名案例 2003 次貸危機、2023 美國銀行與瑞士信貸。
  • 國家戰爭:兩岸議題敏感,戰爭時期沒有人能保證資產狀況,儘管開設國外帳戶與國際轉帳可以移轉資產,但個人體驗在手續費、處理時間、匯率、以及屆時的風險上,BTC 仍是我認為最佳選擇。
  • 移民資產上限:這點目前沒有實際經驗,可以說僅憑個人想像。資產轉移須經歷申報、批准以及稅收。BTC 儘管可以避開,但最後仍需要地方銀行出金,鏈上地址、轉賬記錄可以回推到資產狀態,還是須謹慎瞭解當地對於加密貨幣法規限制如何。

雙面刃

美國 BTC ETF 通過後,美國資金大量入場是否間接導致 BTC 中心化,價格進而被美金控制?
會吧,但這就是金融產品的特性,只要有利可圖的地方就難以避免。好處就是流動性提升,所有人民皆可以參與了,任何人都可以藉此增加一種資產儲備的方式。

但比起目前認識到的所有資產,BTC 的以上價值仍是我置產的原因,但因為「價格」波動率仍極大,多元的資產配置仍是讀者必須考量的因素。

Read more

AI 如何加速前端單元測試和團隊協作,提升產出品質

公司主力產品是 2B TMS 物流系統,自己負責帶領前端團隊處理管理後台、物流士勤務 APP,最常需要針對 (1) 第三方 ERP 資料匯入的格式驗證 (2) 表單 (form) 格式驗證 (3) 正規化為系統格式 幾個部分做偵錯。 我們發現在加入 OpenAI ChatGPT 4 進單元測試後,在跨部門協作品質上也得到有感的提升,一來科普了 AI 在公司內非技術團隊間的應用,二來可以讓團隊提升對於交付產品的品質與信心。 我們 React 使用 Vite 框架,選擇 Vitest 框架做單元測試,比起 Jest 在安裝、Config 設定上相容性更優異。 GPTs 我們使用 GPT4 訓練了一個 GPTs,省下在每次需要撰寫單元測試時都需要重新下 prompt,且每人下的

網格交易中鮮少被討論到的交易次數 Part 2

延續 Part 1 幣本位合約網格 (進階) ⚠️ 風險高。適合長期看好,想要囤幣的策略。 當時心想:BTC 不像 ETH 圖靈完備可以應用在智能合約及各種衍生金融品,所以購買了 BTC 後,還能使用何種方法使幣增加 (或減少...)? 先談風險,再談如何應對: 1. 同 U 本位合約網格風險:既要扛資金費率,又要小心爆倉歸 0。 2. 跌起來比 U 本位還慘:都是跌 10%,因為以 BTC 計價,資產價值也連帶受到影響。舉例說明:BTC/USDT 60000,U 本位跌 10% 仍有 54000,開設 1 BTC 的合約網格,

網格交易中鮮少被討論到的交易次數 Part 1

網格交易是一個很好的策略,各大 YouTuber 或部落客都有再介紹與推薦,自己運行了 2 年多,現貨 / U 本位合約 / 幣本位合約網格都有嘗試,儘管都是使用 BTC ETH 交易對,但山寨幣也是相同道理。 通則 開網格前需思考:要放多長? 個人因為很懶的每天盯盤與過多人為介入的交易,所以希望開了網格後都至少可以放個半年甚至 1 年以上,走出一個大週期後再思考後續方向。我在 2023/05/03 開了一個網格,設定區間 24000 - 48000 的 149 格 (每格利潤 0.42%),維持了約 7 個月的紀錄。 每格利潤若抓 0.4x%,日均最好能到 8 次交易以上 網格設定過密集會被手續費吃掉獲利,太寬鬆則成交次數不高而讓資金利用率低,